学报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跨学科论坛第二期成功举办

发表时间:2009-11-05 11:12
2009年9月21日下午3点,华中科技大学跨学科论坛第三期在东五楼302室(《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举行,论坛议题为《工程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本次论坛主讲人为我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王晓鸣教授和浙江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丛杭青教授,主持人是哲学系韩东屏教授,哲学系陈刚副教授及法学院杨昂博士担当了本次论坛的点评人。校党委副书记、学报主编欧阳康教授参加了本期论坛的讨论,来自机械学院、哲学系、土木工程学院、社会学系、法学院的近20名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在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后,首先由王晓鸣做《工程社会学与现代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就现代建设工程学科的新发展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做了介绍。就理论而言,他指出,现代建设工程不是纯用技术问题就可以做好的,因为它涉及了工程技术学、工程社会学、工程环境学、工程经济学、工程伦理学等多个方面,而且工程社会学和工程伦理学是实现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具有广阔的社会实践需求。现代建设工程只有将这些都考虑进去了,做出来的产品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践环节及社会应用方面,王晓鸣和他的课题组承担完成的30多个国际、国家级和地方科研项目,都涉及到众多的工程社会学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而对襄樊市谷城县堰河村成功改造的介绍,更是引起了与会者的纷纷赞赏。最后,他就跨学科合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跨学科发展是工程技术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工程技术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的跨学科合作拥有巨大实际需求;第三、现代建设工程是工程社会学与工程伦理学专业合作的重要领域。随后,由丛杭青教授做了《中国工程职业化建设展望》的报告。他从工程伦理学本身来说明如何加强工程职业化建设,他认为所谓的职业化指的是技术的标准化和伦理的标准化,工程要作为一种职业,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工程教育应强调其自身的特点,防止“工科教育”理科化,并且中国工程伦理教育应成为工程学的一部分。

点评人陈刚首先对两位主讲人的报告作了积极的评价,他认为我们可以把跨学科的合作打造成为华科大的一个亮点。点评人杨昂从工程伦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今一些工程师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精神和人文关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权力机构也应该释放一定的空间展现独特的智慧和人文理念。

在自由讨论中,机械学院的李柱教授首先结合我校从建校初到如今的发展,认为要真正提高我校学生的学生水平,重点还是要抓跨学科,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开展跨学科论坛和选修课。欧阳主编充分肯定了主讲人的报告,认为本次论坛为我们指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跨学科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实践中已经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坐而论道”。另一面,他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工程伦理与工程师的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工程师的伦理如何在工程中体现出来。第二,工程伦理的研究不是孤立的,它应该与工程经济、工程环境、工程社会等联系在一起,以复杂性的思维来考虑。第三,伦理的悖反性问题。如何将这一问题应用到工程伦理中去,如何在各种伦理道德之间取其大,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来自社会学系的吴毅和鲁哲还以自己乡村调查为实例,强调在工程伦理中应该关注民生问题,这也是伦理中的重要问题,例如,工程的实施是否考虑文化的传承、民众的生活和他们切生的感受等等,随着这一问题的引出,杨昂认为在工程界就存在着一些破坏文化不顾民生的现象,并建议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论讨也在各方争鸣中推向了高潮。

最后,主持人韩东屏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伦理就是系统化的研究所有的道德问题,可以分为理论道德、实践道德、历史道德等,而工程伦理学其实是实践伦理的一个分支,工程伦理应从广义上理解,其中包括了工程师的伦理道德及整个伦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它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工程主体的职业道德问题,一个是各个工程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最后,韩东屏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论坛讨论的问题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很深入,大家的互动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对于跨学科期盼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社科学报能够继续开办相关论坛吸引更多的师生关注跨学科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

分享新闻:
0

 

   快速检索
 

   年
   期

       



类  别:

关键词: 

-

       

 
 友情链接